“好饭不怕晚”,晾晾再吃才更健康
发布日期:2020-08-29
“趁热吃”,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。然而,很多人对“热”的把握有一定的偏差。你知道吗,吃太热的食物不仅能把嘴巴烫个泡,甚至会致癌!
01饮食过烫会有致癌风险
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:吃了太热的食物时,牙龈和上颚会出现红肿、麻木的感觉。这其实就表明口腔黏膜被烫伤了。
人体的食道壁非常娇嫩,食物的硬度、温度,都会对它造成伤害。其中,温度影响会更明显一些:
10 ℃~40 ℃最合适
50 ℃~60 ℃ 勉强能耐受
65 ℃ 以上会造成烫伤
而食物从口腔经过食管,再进入胃部,大约需要 9 秒钟。假设一个人吃了一口烫的东西,那么他的口腔和食管要承受 9 秒的炙热。
偶尔误食被烫伤,倒是问题不大,黏膜有自我修复的功能。但是如果经常吃一些特别烫的食物,食管就会出现在没有修复好的情况下,再一次被损伤,长期反复之后,发生不良修复的几率增加。当引起胃黏膜质的变化时,肿瘤就离我们不远了。
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,潮汕是食管癌的六大高发地区之一。这是因为潮汕地区人们爱喝滚烫的工夫茶,讲究的是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。
并且对茶具也有高温度的要求,每喝完一杯茶都要用水烫一下杯子。长期饮用很烫的工夫茶,导致食管反复烫伤、修复,从而增加食管癌变的可能性。
02为啥老年朋友不觉得烫?
烫,可以理解为温度带来的一种痛觉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“烫”感会低于年轻人。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
饮食习惯
总吃烫食的老年人,确实不容易感觉到烫,也更容易把食管的伤害不当回事儿。即使没有感觉到烫,对口腔和食管的伤害,也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。甚至有些人还特别喜欢这种“嘴巴被烫到,胃里热乎乎”的感觉。
感知退化
随着年龄增大,人们对热痛的感知也会轻微下降,再加上长时间饮用烫食,会让新生黏膜细胞发生像“皮肤老茧”类似的角化改变,对温度的感知更加不敏感。
吃饭速度
很多人平时吃饭速度比较快,热食热饮刚吃进嘴里,就被快速吞咽进食管。食管对烫的感受度弱,给人感觉好像就没那么烫了。
03好饭不怕晚,晾一晾更健康
当然了,老一辈喜欢“趁热吃”是有原因的。
首先,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年代,加热是保证食物尽量卫生安全的唯一手段,高温杀菌是传统的杀菌模式。
其次,很多人认为“食物凉了会对肠胃不好”也是合理的。
最后,有些食物确实在“烫”的时候,会有更好的风味。
但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,“趁热吃”尤其是“趁烫吃”的习惯,是时候改掉了。
如果您的家人也习惯“趁热吃”,记得提醒他们:多吹一吹,晾 10 分钟再吃。